看到《變動思維》這本書時,感覺很像被人直擊了一拳,
有著非常真實的痛感,卻也帶來了無比清醒的體悟。
作者說,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卯足全力跑向別人設定的目標,
他花很多時間才學會放慢腳步,相信這種感覺和你我都非常相似。
和大部分的人都相同,我從小就是認真做個好學生,把書念好,
畢業後找個好工作,全力賺錢養活自己,也支援家裡。
結婚之後,更是沒有停下來的空間與時間,經濟壓力重擔更大,
自己也只能往前跑,一直跑,不能休息。
所以,一旦人生出現休息的時間,心中會出現巨大的罪惡感與不安全感。
每一次的轉職或是因為孩子而停下工作腳步時,都是同樣的感覺。
好像沒在賺錢的自己,成了一個累贅,還有一無是處的人。
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本來順著一條筆直的路徑往前跑,即使不確定盡頭是什麼,
但因為路徑是明確的,一直順著路往前就對了。
結果,突然某一天發現自己轉彎跑進沒有路徑指引的森林裡,四面八方都是樹林,
沒有人告訴我該往哪裡跑,還有各個方向通往何處,
更重要的是----不知道我身處何方?
我們一直以來就是循著社會上既存的規矩長大,
以為認真念書、努力工作就會有所回報,而回報就是安穩的生活。
但人生沒有那麼容易,不會有永遠的安穩與保護傘。
沒有人會在小時候就告訴我們,你需要的不是用力念書或是拼命賺錢的能力,而是選擇你要的人生的能力。
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?
你希望和家人度過什麼樣的人生?
你的人生裡,優先順序是如何安排的?
你的人生一旦遇上挫折,你該如何面對?
你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價值?
這些問題,我們都是後來在遇上一些事情時,才會認真思考的。
焦慮、不安,是我在每次職涯有所改變時所感受到的心理狀態。
最大的原因當然是來自龐大的經濟壓力。
但詭異的是,失去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後,
我的時間變多了,腳步放慢了,覺察自己的能力反而變強了。
除了經濟以外,在其他層面,我處於一種身心平衡的狀態。
弔詭的是,放慢腳步給我們更多時間,減輕焦慮,
也在很多重要的面向提高我們的生產力,跟職業倦怠說再見。
事實上,很多類型的成長只有透過休息才會出現。
《變動思維》
放慢腳步並不容易,尤其是對長年一直都不曾停歇過的我們來說,
在衝刺事業、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,放慢腳步,或甚至停下腳步,是一種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然而,在被迫放慢腳步後,反而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豁達。
放慢腳步不等於停止思考,只是給自己的五官有了探索周遭的機會。
許多過往不曾發現的事物,即使一直都在身旁,卻從未發現過,現在也都會一一呈現。
《變動思維》還談到了無所事事的概念。
「無所事事」並非只有表面看到的好處。荷蘭的研究人員發現,定期找時間放空的人較少焦慮,有更好的免疫系統,甚至更有辦法想出新點子,解決問題。關鍵在於隔一段時間就放空(一天只花兩分鐘也是不錯的開始),心中沒有任何意圖,不去想是否有生產力。
《變動思維》
說真的,對我來說,無所事事是一種需要刻意學習的「能力」。
我是一個會一直不停找事做,腦子手腳都停不下來的人,
所以無所事事是一種我無法忍受的行為。
但也因為我這種根深蒂固的想法,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始終不斷上演。
因為自己不能允許自己無所事事,所以看到孩子無所事事,
也會忍不住發脾氣,最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。
所以,我到底是為什麼「害怕」無所事事呢?
為什麼我會覺得無所事事是種負面行為?
無所事事會帶來什麼結果?
我為什麼無法接受自己無所事事?
小孩無所事事會怎麼樣嗎?
這些問題需要我自己先去找到答案。
我得從根本去了解為什麼自己如此害怕無所事事的日子。
我猜想,這和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很有關聯。
自小看著父母忙碌的身影長大,家中經濟也曾從高峰一落而下,
在長大的同時,就須一起承擔家計,因此,從沒想過人生會有無所事事這個選項。
當一個人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的時候,要怎麼過無所事事的生活?
所以,在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裡,
「無所事事」等於「放縱」、「偷懶」、「不負責任」這些負面的性格。
而自己覺得自己是個負責任的大人,所以絕不能容許這樣的行為發生。
無所事事多半會帶來很棒的事。 <小熊維尼>
結果,這句話一下子打破了我舊有的思維,也在應證之下,發現了小熊維尼的智慧遠遠超過於我。
在不斷拼命的人生當中,如果出現一段可以無所事事的時光,
無非是為自己帶來一個喘息的空間,也給自己停頓一下再往前的機會。
就像整幅圖畫若已填滿所有圖案,毫無留白空間,會有多令人窒息?
留白,會為畫作帶來絕妙的美感。生活亦然。
留言列表